鑒于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個小視頻,內容為一件雙層屜小平頭案的夾頭榫造法及組裝,但視頻中所做夾頭榫,是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244頁所寫華而不實的那種做法。小視頻后面點贊及好評傳統榫卯工藝的讀者甚多。為此我感到非常憂慮。
一則,做家具的木匠不專業,或者說故意采用這種做法,而達到省料的目的;二來,錄制此視頻的人也不懂紅木家具工藝,或者說連最基本的王世襄先生所著《明式家具研究》也沒有讀過,可說是無知者無畏;再者,點贊及喟嘆榫卯手工藝的人也不了解紅木家具的工藝。此種錯誤做法的傳播會給紅木家具工藝的傳承帶來極壞的影響。
接下來,我通過學習夾頭榫來分析一下我上面的三點。
夾頭榫,是中國古典家具中案形結體最重要的一種造法。它起源于北宋時期,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說:
“聰明的民間工匠從大木梁架得到啟發,把高桌的腿足造成有顯著的側腳來加強它的穩定性,又把柱頭開口、中間加“綽幕”的造法運用到桌案的腿足上來。也就是在案腿上端開口,嵌夾兩端橫木,將橫木的兩端或一端造成“?頭”的式樣。繼而將兩段橫木改成通長的一根,這樣就成了夾頭榫的牙條了。最后,又在牙條之下加上了牙頭”。
從明代古典家具發展巔峰時期到紅木家具成為流行的今天,夾頭榫造法因其簡約的造型及流暢的線條之美備受人們喜愛。
在詳細了解夾頭榫之前,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前提:除禮器外,百姓家庭中家具的主要用途是實用,夾頭榫桌案是承具。首先,每個構件皆為加強架構及穩固服務;其次,為裝點美化的作用。
造夾頭榫所需的構件:桌案邊抹、腿子、牙條、牙頭。
四個構件中,桌案邊抹是沒有變數的,只需鑿好容納腿足盡端長短榫的卯眼即可。
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與牙頭。
這是夾頭榫的標準造法,也是最合理的造法。它完全按照古建筑學原理,讓腿足與桌案邊抹接合時,用腿足中間的槽牢牢的嵌夾住牙頭與牙條,讓兩者起到很好的平衡受力的作用,以保堅實。
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打槽裝牙頭。
腿足上端開槽口只嵌夾牙條,腿足兩側開槽口嵌夾兩個牙頭,牙頭再與上端牙條合掌相交。此種造法不及上一種結實,但至少嵌夾了牙條,也可算夾頭榫的一種。
腿足上端打槽裝牙條、牙頭。
此造法是最華而不實的造法,腿足上端不開口,只在兩側開槽口,嵌夾牙頭及牙條。牙條分三部分,并非一根料,且這種完全不嵌夾的造法,實在是影響桌案的堅實程度。它看起來外形與第一種標準夾頭榫無異,實際卻華而不實。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第244頁中對于此造法的評價是:“它具夾頭榫之形而無夾頭榫之實,故更不堅實”?!斑@種華而不實的造法,至清代中期以后廣泛流行”。
最華而不實的這種夾頭榫造法,雖在清代中期以后有些木匠使用,但在架構上必定有其弊端。為什么工匠會這樣做? 省料!這視頻中的木匠小姐姐,你為什么要這么做?你覺得這是種非常聰明的造法,看上去與真正的夾頭榫無甚差別,內里另有乾坤,成為一種炫技?還是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樣做是夾頭榫造法中最不好的?
無論哪行哪業,都有走在頂端與活在生存線的技藝。中國古典家具亦如是。如今同為木匠,做硬木活兒與做柴木活兒工資水平有著很大的差距。聽人說在某展銷會買的紅木小凳只花兩百塊錢,我默不作聲,因為我懂得一個好木匠一天工資多少,精挑細選的料出材率多少,料的成本多少,更遑論從120號的砂紙不跳號打到2000號打磨工人的工資多少。這些數據疊加,體現出一件地道紅木家具真實的價值。
還有人說,紅木家具死貴,它到底值不值。那么我很想問一句,貴是價格上,如果它是真正的價值所在,誰又會在拍賣會上大聲指責說哪件家具吼出了天價。如果誰以次充好,用低劣產品混淆視聽,那我倡議消費者擦亮眼睛,多看多學,多長知識。這行業需要有好的引導。
古典家具榫卯結構是有它科學道理的,什么部位用什么樣的榫卯,每個榫開在什么位置,長度幾何乃至卯眼開多大都是一種細致且專業的手工技藝。 我很能理解視頻中木匠只是拿工資,視頻錄制者或為了銷量展示出榫卯結構或為了博眼球賺點擊率以換取成交量。所謂無知者無畏,你什么都敢播,只是你不知道這種錯誤的引導與傳播,是加速此行業衰敗的助力。因你的賬號下有10多萬的粉絲,作為公眾自媒體人,望各位同行及愛好者,秉承踏實勤懇學習態度,報以尊重傳統手工藝,尊重幾百年才成材的木料再來學習并傳播傳統家具文化。不要以你的業余愛好讓真正的千里馬“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